【投影之窗原創】
序言:隨著投影產品介入文旅行業頻次提升;各地方部門、專業機構開始重視由投影方案做呈現的文創項目;“投影影像”與“文化”的聯系逐步加深,“投影地標”增多。鑒于大多數項目的受眾和消費群體是年輕一代,2024年,影像科技行業-青年作者平臺“影音Z評”全國“投影文旅項目和地標”探訪之旅繼續啟程。旨在以青春觀眾視角,鑒賞投影影像文化作品,突出科技文旅融合特色和投影科技的呈現力……
時 間:2024年3月2日
地 點:湖北 武漢 洪山區湖北省科技館
探訪人:Z世代小編、博物館小達人、影像藝術癡、夜游神 - 光影行者 小旋風
光影如夢,召我前行,影音Z評2024年的光影之旅再度啟程……
過去一年的影像案例走訪中,我們感受到各省市科博館數字化改造對于影像的青睞,可視化的知識內容講解“化主動為被動”,直接越過了觀眾自行理解知識的過程,降低了知識傳播的成本。此外,依靠影像構建的多樣化可互動項目將知識具象化,在科博館場景中更是自帶“親子屬性”,不僅調動觀眾積極性,傳播效率與知識觸達率更甚于校園內傳統式教育。
2024年影像足跡的首站便定在了位于武漢市的湖北省科學技術館,作為省級科技館,其內展項的豐富程度廣泛,從數理知識到天文探測、從社會資源到環保防疫,不僅如此,館內更開辟了一層的空間布置為“兒童主題科學樂園”,關注并大力推進“科普從娃娃抓起”的理念落地。
整個館內,影像項目遍布其中,其職能也涵蓋“提升觀展趣味度、互動加深知識理解、直觀呈現抽象知識”等方面。
簡單地影像呈現方案并不意味著不良的“實際成效”,在兒童科學樂園中的這一簡單地互動影像項目在內容中添加了自然、動物、建筑等多學科的基礎知識,孩子們三五成群的結伴體驗一再弱化了其所欠缺的“沉浸感”,在孩子們的體驗過程中,“彩虹是怎樣形成的?蝴蝶和蜜蜂分別是怎樣對待花朵的?蓋起一座小房子怎樣才能堅固不倒?”等等趣味問題深入其心,其實你會發現此展項本身所欠缺的“大屏沉浸”完全被“體驗沉浸”所替代,在兒童科普這一場景下發揮了其應有的價值。
在科博館中,影像與實體布景的結合往往是最能達到“科普功效”的形式。站在參觀觀眾的角度看,展館內的實體布景更像是科普館“表明身份”的象征。以往,這樣一個氣氛適合的科普學習環境總是配合文字介紹、標本展示或是語音講解,而有了影像的扶持,數字沙盤、觸控投影等寓教于樂的形式讓知識傳遞更加無形,更易接受。
3D影廳在如今的大型科博館中當屬標配,中規中矩的展項其意義卻最是非凡。“逛展”的行為仍舊是帶有較強的自主意識,走馬觀花的情況仍時有發生,然而“影廳觀影”作為一處獨立的,單次可傳遞大量知識的項目,具備可容納性強、形式親民等特點,并且通常來講屬于科博館中的“網紅打卡點”,總會出現在觀眾的行程單中。也正因如此,承擔放映的投影機更是擔當重任,結合場景需求,投影機明艷逼真的色彩與細致入微的清晰度不僅是觀眾優質視覺體驗的保障,更是科博館建設意義的體現。
在綜合學科區域,影像提供了球面投影、弧幕投影、電子沙盤等豐富的形式輔助學科知識介紹,館內每一處影像互動項目都配備了工作人員講解體驗方式。幾分鐘的動畫演示便將晦澀難懂的知識梳理清晰。
一番觀覽過后,筆者認為湖北省科技館最大的優勢在于其真正貫徹落實了“全民科普”的方針,極其豐富的知識圖譜面向各年齡層、各學歷段、社會各界人士,知識廣度、深度均十分在線。而在這知識“錯綜復雜”的的科普空間內,影像作為大眾生活中最常見的顯示形式又成為打消了觀眾接觸不同跨度知識間的隔閡,到達新的知識分區就像是在觀看一支新的紀錄片;體驗一款新的互動游戲一樣,毫無壓力的接受新知識的灌輸。
影像足跡的第一站至此也告一段落,時下影像與各行各業,特別是文旅產業的結合都已逐步深化,從影像行業自身的角度看,各場景的方案似乎創新乏力,然而方案總歸要應用于場景,我們應該學會以整體視角看待問題。相同的影像方案,不同的內容輸出、不同的目標群眾、不同的互動形式,甚至是不同的場地運營,復雜的可變因素讓每一次影像應用充滿價值與意義,深挖與影像對接的大行業、更多關注周邊產業、投身于生態融合,構建“以我為主”的產業鏈行為早已過時,營造“萬象共融”的生態鏈亟待影像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