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計算光線顏色成分的方法,是19世紀末由英國物理學家洛德·開爾文所創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溫計算法,而其具體廈定的標準是基于以一黑體輻射器所發出來的波長。
開爾文認為,假定某一純黑物體,能夠將落在其上的所有熱量吸收,而沒有損失,同時又能夠將熱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的話,它便會因受到熱力的高低而變成不同的顏色。例如,當黑體受到的熱力相當于500—550攝氏度時,就會變成暗紅色,達到1050一1150攝氏度時,就變成黃色……因而,光源的顏色成分是與該黑體所受的熱力溫度相對應的。只不過色溫是用開爾文(。K)色溫單位來表示,而不是用攝氏溫度單位。打鐵過程中,黑色的鐵在爐溫中逐漸變成紅色,這便是黑體理論的最好例子。當黑體受到的熱力使它能夠放出光譜中的全部可見光波時,它就變成白色,通常我們所用燈泡內的鎢絲就相當于這個黑體。色溫計算法就是根據以上原理,用。K來表示受熱鎢絲所放射出光線的色溫。根據這一原理,任何光線的色溫是相當于上述黑體散發出同樣顏色時所受到的“溫度”。
顏色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物理上的作用,所有顏色印象的產生,是由于時斷時續的光譜在眼睛上的反應,所以色溫只是用來表示顏色的視覺印象。
|